现在这个社会就是,人云亦云,只要有一个人说什么,传出来,哪怕它是假的也会有很多人愿意相信它是真的。今天,小编就在网上看到了几篇有关于笔记本电池的一些传言,小编感觉他们说的并不是非常正确,所以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补充一下。
笔记本电池讹传之一:新电池应该用循环放电的方式来激活电池性能
真相:准确的说来,上述的方法并不是要穿。电池从出厂到用户手中存在一个时间差,短则一个月,长则半年。对于时间差较长的电池,其电极材料会钝化,因此厂商建议初次使用电池最好进行3到5此的完全充电放电过程。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的所说的完全放电不是深度放电,应该控制在5%~8%即可,否则的话,很容易引起新电池报废。
笔记本电池讹传之二:新电池,最好进行三此循环充放电,充电时间应该超过12小时
真相:现在笔记本大部分用的都是锂电池,当然还有一部分机器还在用镍氢电池。为了达到最完美的饱和状态,需要经过“补充”和“涓流”过程,这个时间在6个小时左右,而且米线锂电池的“恒流”、“恒压”充电特性更是将其深充时间控制在4小时之内。一旦充满,电池内部的保护电路江湖自动停止充电,如果长时间充下去,还有可能会使电池过热甚至造成爆炸的危险。
笔记本电池讹传之三:只要充电电池使用得当,就会在某一段循环范围内出现最佳状态
真相:这种说法在日系产品电池中比较常见,在其技术规格书中的循环特性图中通常可以看到。然而对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而言,这种循环的峰值现象是不存在的。因为锂离子电池从出厂到报废,其容量的表现为循环一次少一次,从未出现过容量回升的现象。
笔记本电池讹传之四:大容量的电池一定比小容量的电池好
真相:一般而言,不同型号(不同体积)的锂离子电池,容量越高使用的时间也就越长。如果抛开体积和重量等因素,当然是容量越高越好。但对于两个标称容量相同(例如上例)的电池却未必。因为实际容量高的那个电池,很可能在电极材料中添加了用于增加初始容量的物质,减少了用于稳定电极的物质。其结果就表现在循环了几十次之后,容量高的那块迅速衰减,而容量低的却依然坚挺。国内许多厂商为了缩减成本,扩大销量,往往就采用了这种手段来生产高容量电池。用户在使用半年后就会发现工作时间大为缩短。总之,提高容量的代价就是牺牲循环寿命,厂商不在电池的材料上下文章,是不可能真正提高电池容量
讹传五: 充电电池如果不使用,应该放光了电再保存。
这点,小编就简单的跟大家说说吧。意思就是,如果说有一块电池你长期不用了,而且电池里面还有电,那么你应该将电池里面的电放光之后再保存起来。其实这么做是不完全对的,电池都有自己的“老化效应”,也就是说如果时间长不用了,那么它就会丧失一部分的能力。如果说你在保存的时候电池里面没有电,那么等你再次用的时候它的使用时间就明显缩短。所以,如果想要长期的存放电池,里面还是充面电好,如果要丧失能力,最起码也有个抵抗力。
讹传六: 对电池充电时,冲电充满以后再续充1~2小时,这样做有利于增强电池的饱和度。
真相:笔记本电池一般都有过电保护电路,充满电后将自动切断充电电路,电源只对笔记本设备进行供电,即使电池再充10小时也是没有作用的。
其实这个上面的说法也是比较片面的,有关于笔记本电池,网上的说法各有不同,大家可以多参考参考,如果小编说的有不对的地方,大家可以提出来以便小编及时改正学习。 |